回到市文化馆主站    |     欢迎来到非遗信息
邮箱: 电话:
非遗信息
非遗信息 > > 河南省非遗省级代表性项目

河南省非遗省级代表性项目

时间:2019-11-13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 《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来说。众所周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牛郎织女的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的区域。而农耕文明最早形成于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原嵩山周围地区。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开展农耕生产的区域,也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晋等朝代农业文明最发达之地。查阅鲁山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等书中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九妹(即织女)的衣裳被孙守义拿走,遂与牛郎成亲。”   

    牛郎后裔就是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康熙县志载“七月七日,浮瓜李,妇女穿针堂中,看巧云,名乞巧”。 清乾隆县志载:“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潭不加深,岁旱祈雨立应”。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

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有一牛郎坟,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梁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当地民众祈雨求子的地方。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这里香火旺盛,以农历七月初七为最。 从牛郎织女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鲁山现在仍保留着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牛郎后裔所在的孙义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孙氏祠堂三间,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女和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灵霄殿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谷等,这些民风民俗也是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遗风相吻合的。

看巧云,名乞巧”。 清乾隆县志载:“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潭不加深,岁旱祈雨立应”。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上一篇: 河南省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下一篇: 河南省非遗省级传承人
地址: 电话:admin@example.com 邮箱:admin@example.com
Copyright©2013 - 2019 鲁山县文化馆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7836号-1 ,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