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文化馆主站    |     欢迎来到非遗信息
邮箱: 电话:
非遗信息
非遗信息 > > 郏县大铜器舞

郏县大铜器舞

时间:2019-11-13

说起大铜器,在郏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称为“中国农民的迪斯科”。上千年来,世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2008年6月14日,郏县大铜器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郏县人对打大铜器是颇有兴致的,只要令旗一挥,鞭鼓声一响,不论是白发老汉,还是纤弱少女,都会从四面八方涌来。脸上漾着笑,浑身透着乐。成群结队的姑娘、小伙子、抱娃娃的大嫂、小脚的老太太、嘻嘻哈哈的孩子、拄着拐杖的老人……人们被这欢快的铜器声所吸引,聚集到一起,随着那声响一声一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烦恼啊、忧愁啊、劳累啊、沉重啊,一切不愉快都在这连绵不绝的铜乐声中消失殆尽了。


       郏县大铜器舞的古谱历史悠久,曲牌丰富,大多以时代背景和战役命名。铜器舞主要分布在郏县各乡村,辐射到襄城县、禹州市、宝丰县、汝州市等周边县市。最远传到豫南的西平县、遂平县等地。它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演奏技巧性强,音律铿锵,风格粗犷,场面壮观。大铜器始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9年)5月,曹操指挥襄阳之战大胜后在摩坡(现在的郏县长桥镇青龙寨村)给将士庆功,命宫中乐师、工匠制造铜制器皿,并以各大战役而命名的曲牌,如五虎下西川、曹操得胜鼓、马连川、呼雷炮、大上轿、狮子滚绣球、长兴鼓、歇拍等36支传统曲牌。来鼓舞士气,抒发豪情。从此,大铜器在郏县境内广为流传。它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珍品,是以铜制乐器和大鼓组成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古谱历史最为悠久、曲牌最丰富,曲中广泛使用连续切音及小切分音。表演时,由一人持鞭鼓指挥,由数十件大小锣、大鼓、铙、大小镲配合敲打起舞,气势宏大而磅礴,通过抑扬顿挫的乐音和起舞者的神情动态表现一定的内容。如表演“三不照”时,当大铙和镲、大鼓舞至高潮时,数名持铙手同时将十多面重达十多斤的铙片同时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其精湛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演奏和表演人员可达10至50人。边敲打边起舞。旧时民间多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它是我国北方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乐器和乐器最多的打击乐种。表演时:前面长行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黄落伞和16面尖子旗。其后,4至6面大鼓居中,一侧4至8对大铙,一侧4至8对大钹。鼓前小铙、手钹各数对。另有弓锣数面挂在弯弓形的龙头杖下,龙头上有绢制艳丽花束。两排大鼓后面是鞭鼓,再后面是大锣数面,挂在花束之下,大小彩旗数面。后面还有五面都督大旗,旗杆高两丈有余,旗上绣有喜庆字样。指挥者手执令旗在前面指挥引队开路。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镲、大锣、鞭鼓、小铙(小摧子)中锣、弓锣、小镲等。因为表演过程中连续接抛十多斤重的铜铙,必须是年轻力壮的青壮年才能完成表演。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对此不感兴趣,大铜器舞面临着发展困境。

       因此,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重视与珍惜郏县大铜器舞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情感内涵,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潜能、更多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郏县艺术珍品——金镶玉
地址: 电话:admin@example.com 邮箱:admin@example.com
Copyright©2013 - 2019 郏县文化馆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7836号-1 ,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