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文化馆主站    |     欢迎来到非遗信息
邮箱: 电话:
非遗信息
非遗信息 >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统 舞 蹈 袁 门 高 跷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统 舞 蹈 袁 门 高 跷

时间:2019-11-12

项目介绍:

      袁门高跷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本村先祖自创的表演形式。逢年过节、求雨或赶庙会时,高跷队就去为大家表演,目的是为了图个喜庆欢乐,同时也为了拜神,祈求百姓生活平安富足。

      演出时表演者身穿戏曲服装,扮成公子、小姐、老旦、丑角。开始分两队进场,然后随着指挥,走八字、转圈儿,他们边走边唱曲子戏。还有难度较大的劈叉、翻跟斗等。

      高腿棍是用1米左右的木棍,在80公分处按一个木板。表演者脚踩在脚蹬上,用绳绑住腿。

      伴奏乐器为铜器歌、戏曲音乐。

      袁门高跷队在其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数最多时达三四十人,乐队有十几个人;最少时也有二三十人,乐队有十几个人。


项目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河南省舞钢市,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中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境内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依水而建,山水林城融为一体。是座风景秀丽的诗意小城。现辖8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645.67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舞钢市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舞钢市地表水资源丰富,棋布25座水库,水域面积达1.8万公顷。素有“治淮第一坝”之称的石漫滩水库,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河南省“十大美湖”。

      杨庄乡位于舞钢市中南部,全乡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多为山区和丘陵地带。杨庄乡是一个旅游大乡。境内有灯台架、祥龙谷、盘古山等景区。黄庭坚做叶县县蔚时路过杨庄,为马鞍山写了一首诗,赞扬马鞍山风光。

      杨庄乡袁门村的轧琴表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本村的高跷表演也颇具地方特色,显示着当地古朴的民风和古老的文化内涵,是民间传统舞蹈的瑰宝。

     

 项目主要分布区域:   杨庄乡及周边地区


项目历史渊源:

     袁门高跷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本村先祖自创的表演形式。逢年过节、求雨或赶庙会时,高跷队就去为大家表演,目的是为了图个喜庆欢乐,同时也为了拜神,祈求百姓生活平安富足。

 

项目现状:

     袁门高跷队位于杨庄乡袁门村,覆盖到附近的左营村、袁门河北队、袁门河南队。现在表演人员有几十人,道具齐备,只是多年不曾表演,处于萧条期。

 

 项目相关器具 制品、作品等

      1、表演服装。

      2、高跷。

      3、伴奏音乐或铜器歌等。

 

传承谱系:

     以舞钢袁门村为代表集体传承。

 

项目特征:

      1、具有独特性和鲜活性。袁门高跷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本村先祖自创的表演形式。逢年过节、求雨或赶庙会时,高跷队就去为大家表演,目的是为了图个喜庆欢乐,同时也为了拜神,祈求百姓生活平安富足。

      2、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顽强的生命力。此舞在本村流行了百年之久.人们借助高跷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表达祈愿年年丰收过好日子的美好心愿。既是一种祭神拜神仪式,又能为村人带来节日的欢乐气氛。因此,此舞流传至今尤盛。

      3、具有民众性和传承性。此舞在袁门村普遍流传,全村村民多数都会表演,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主要价值:

      1、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此村高跷舞人数最多时达三四十人,乐队有十几个人;最少时也有二三十人,乐队有十几个人。现在虽然表演人员有几十人,道具齐备,靠一米长的木棍支撑,却舞者尽兴,观者欢欣,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艺术研究价值。

      2、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此舞在本村流传上百年,至今万盛,村中多数人都会此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原古典民间舞蹈的宝贵财富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高跷舞在生动的表演中,寄托他们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能过上幸福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挖掘、抢救、保护高跷舞蹈表演,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创新,记忆地域传统文化和习俗,构建和谐社会,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濒危状况:

     该舞蹈虽已鲜活的生命力存在于民间,给当地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乐意从事该项舞蹈的人越来越少,亟待重视其保护、传承和发展。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将其收入《风情舞钢》非遗类书籍中。

 

总体保护规划:

      恢复并扩大该村的高跷表演队;邀请他们参加每年的花社大赛,同时对其进行录像和留存照片;邀请相关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其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关注该项目的发展和传承,帮助培训传承人。

                                                                                                                                                                                  2013年8月



上一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 任桥舞龙
下一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 豫剧
地址: 电话:admin@example.com 邮箱:admin@example.com
Copyright©2013 - 2019 舞钢市文化馆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7836号-1 ,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141